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
旧版回顾 | VPN登录 | ENGLISH
首页/机构设置/最新动态/理论研究/创新基地/知识查询/TRIZ学院/创新案例/创意空间/安全宣传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不懂“创意”还谈什么创新

时间:[2025-09-28]  来源:LIT创新顾问

人们常把创新、创造挂嘴边,都不肯深究这些成果来自哪里,也不去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只会固执的做一个“创造者”。

在创造学圈内研究创意的机理、研究创新理论,似乎是另类的存在。发现更多人是在“抱团取暖”,捍卫着自己“专家”的门面。

郭德纲的“火箭烧煤”理论不无道理,许多方面出现外行指导内行。问题是目前的“外行”碾压了“内行”,似乎缺少了“行家”的评判标准。

看到伟大创意的诞生再版,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产生创意的机理,验证一下我提出的“选择、组合”观点是否合理。

一、传统产生创意的方式

以下是作者斯蒂芬·约翰逊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中总结的几个创意发生的关键模式:

1. 相邻可能

创意必须发生在已知事物的边缘地带,由已知事物组合出新的可能。

背后强调的是“历史条件的限制性”和“渐进式迭代”。

2. 液态环境

创意更容易出现在信息密度高、自由交流的环境中(比如城市或互联网)。

人类城市化、本地交流密集是创意的温床。

3. 机缘巧合

偶然的错误、意外的观察、跨领域的启发,都是创意诞生的重要催化剂。

错误、功能变异甚至灵光一闪,常常成为重大突破的起点。

二、生成式AI如何重新定义“创意生成”?

生成式AI改写了上述人类创意的逻辑路径:

三、生成式AI如何产生创意?

生成式AI并不会“凭空创造”,它的创意生成遵循三个核心机制:组合、联想、生成

1. 创造性组合

AI可访问庞大的语料知识库,快速地将不同行业、学科、语境中的元素组合到一起。

举例:输入“医疗 + 游戏化 + 情绪管理”提示词,AI可立刻给出“沉浸式心理诊疗游戏”的类创意方案。

这是对“相邻可能”的扩展,让不相邻的也变得“可相邻”。

AI突破点: 拓宽人类的“认知盲区”,组合远距离概念,通过大规模检索和隐含语义解析,生成跨界的解决方案。

2. 类比与联想

AI善于解析语义相似度、图像风格、符号隐喻等,并在多个维度展开类比。

例如:它可以将“城市交通流”与“电路板信号传输”进行类比,从而激发新的城市调度系统设计思路。

它也可以将“餐厅用户行为”类比为“游戏玩家行为”,提供创新的用户留存机制。

AI突破点: 解锁非显性关联,通过向量空间中的“语义接近”,发现新颖灵感源。

3. 生成实验

生成式AI不仅“搜索”和“联想”,还能直接“输出结果”:生成文本、画面、音频、代码。

你可以向它说出一个模糊的想法,它会呈现一些初稿版本,并根据反馈迭代改进。

例如:假设你想要做一款新的冥想APP,AI可以帮你生成名字、界面、脚本、营销文案,甚至帮你打造冥想引导语音。

对于初创者而言,“想到”就是“做到”,极大缩短创意到原型之间的落地门槛。

AI突破点: 创意不止于“想法”,而进入“快速生产”与“即时验证”阶段,创意迭代也更加高速、低成本。

四、结语:生成式AI=新的“液态创新容器”

我们可以说,生成式AI已成为现代“液态环境”的升级形态:

在这个环境中,信息密度极高,组合速度极快;

错误、变异、偶然因素被变成“系统能力”;

创意走出“天才孤岛”,进入“智能共创”;

每一次对话都是在开拓“更远的相邻可能”。

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类创意,而是成为加速我们跃入更多创意空间的引擎

“AI驱动的创意,并不是冰冷的逻辑重复,而是点燃文明下一次跃迁的火种。”

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产生创意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只有你还在固执地以不变应万变!


上一条:TRIZ未来的哲学沉思——写在国际TRIZ日

下一条:创造性人格发展理论(TRTL)

关闭窗口

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  版权所有

黑ICP备1100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