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创新驱动发展时代背景下,创赛成为高校师生展示创新能力与成果的关键平台。8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未来创赛的走向带来了深刻变革。
文件中“人工智能”出现85次;“加快”出现22次,同义词“加速”出现3次;“创新”出现20次,“融合”出现7次,包括“跨界融合”、“深度融合”、“多学科融合”,体现出“人工智能”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另外,“普惠”也出现了5次。
本文将深入剖析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 VS “人工智能” +未来侧重点,并给出备赛相关建议与注意事项。
01 “互联网+”行动 VS“人工智能”+行动
2015年的“互联网+”政策: 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2025年的“人工智能+”政策: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核心逻辑都是要让新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强调“连接”和“效率提升”,“人工智能+”强调“重塑”和“革命性跃迁”。此外,“互联网+”设定了11个重点行动领域,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等,更多是在现有行业基础上加上互联网能力。“人工智能+”设定了6个重点领域,整体数量虽然变少,但每个领域都更加宏观和底层化,强调的是全要素、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02 “人工智能”+行动 未来创赛侧重点
在六大重点行动中,“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被放在了第一位,排在产业发展和消费提质之前,其释放出重要信号——中国要在AI的底层技术上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
文件里提到要“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三个方向其实对应着三个层面:基础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突破、人文社科创新。
特别是“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这句话,直接点出了要害。
技术创新——底层突破与自主可控
《意见》着重强调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未来创赛中,那些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如先进算法、高性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方面取得突破的项目,将具备显著优势。
高校师生备赛时,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深入钻研人工智能底层逻辑,追求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避免技术受制于人。这要求团队成员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持续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动态,积极投身科研项目积累经验。
应用场景——多元融合与解决实际问题
《意见》提出要加快重点行业融合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水平。
未来创赛项目需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尤其是智能医疗、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领域。在智能医疗领域,开发能辅助医生精准诊断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智能制造中,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高校师生备赛时,要深入挖掘各行业痛点,运用人工智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获取实际场景数据与需求,确保项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与商业可行性。
跨学科融合——多领域协同创新
《意见》也提及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一个优秀的“人工智能+”项目,需要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协同支持。建议高校师生备赛时,打破学科壁垒,积极组建跨学科团队,整合不同学科资源与优势。学校也应提供更多跨学科课程、实践项目与培训机会,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协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核心
《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高校师生备赛时,除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应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技能,拓宽知识面与视野。学校应提供更多跨学科课程、实践项目和培训机会,鼓励学生参与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活动。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项目价值考量
《意见》强调推动人工智能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未来创赛中,参赛项目在追求技术创新与商业成功时,需充分考量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社会责任。
高校师生构思项目时,应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纳入整体规划,使项目兼具经济效益与积极的社会、环境效益。
03 “互联网+”行动 创赛侧重点
互联网+创赛核心聚焦创新与商业的融合。
在创新维度,十分看重项目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或技术突破,并取得相应的创新成果,如专利、创新奖励等。同时,在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管理运营等多方面的创新也备受关注。
团队角度,成员教育背景、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等构成了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维度上,完整且可行的商业模式、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良好的盈利潜力,是项目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项目需要详实调研行业、市场情况,清晰阐述市场容量与前景,以及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此外,项目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带动就业的规模与质量,也在评审考量范围内。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为未来创赛带来了新的备赛侧重与趋势。建议高校师生应精准把握这些变化,从项目选题、团队组建、技术研发到商业模式构建等各环节,全面适应新趋势要求,在创赛中展现高校创新实力与人才风采,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贡献力量。